(這篇其實是兩個多月前的 Draft 。)
昨天晚上很快的看完莎岡 (Françoise Sagan) 的日安憂鬱。不算長的故事,情節很簡單,主角的情緒被描繪得很滿。少女為了回到享樂不羈的生活型態,做出了毀滅性的選擇。闔上書後我開始思考,so what is this about?
一個是目的,另一個是手段。
目的。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?當下心心念念的,不見得是十年後、兩個月後、甚至是明天想要的生活;同樣的,十年前、七天前、或者是兩秒鐘之前的期待似乎也總是幼稚而不切實際。。當下的心之所向,不見得是所有時候的心之所向。十七歲的主角只是想回到往日無拘無束、不需要計畫明天思考未來的快樂人生,也就是說一切僅是緣由於輕狂叛逆。看來很不成熟,那是哪個昨天的自己不是如此?即便主角選擇遵循禮法,又會有另一個也許不開心的結局。
手段。我們似乎很容易成為一個不可逆的後果的原因,蝴蝶效應。似乎很無辜,但是宿命論的我一向相信一切都是安排好的,一件事的發生並不是因為誰下定了決心做了什麼動作,而是這件事必然發生,即使再不經意。原因和結果,其實完全無關。既然書名是日安憂鬱,那麼主角就不是無辜的。
後來越來越討厭那些把蒹葭解讀為情詩的人。
詩之所以美麗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曖昧。句子中出現的人事物全是 metaphor ,影射作者內心的哀怨與喜樂,因此過度解釋表象,便顯得多餘了。而作者真正想說的是什麼,除了作者自己誰也不知道。猜吧,曖昧不明是一種美好。
做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夢。
回到國小的教室,仍然是目前的心智
前排的男生同學看著自己的成績單舉手問老師,為什麼自己的德育成績只有 71 分,而旁邊的女同學是 85 分。我看這自己的分數,95分。我用手把成績欄遮住,怕被別人瞅見過高的德育成績,也許是怕被其他人發現我被老師偏心,因為我們都清楚德育的打分數標準完全只是看老師有多喜歡該學生。
老師並沒有向不滿的男同學解釋,反而叫班上拿到 90分以上的人舉手,看到許多乖乖牌女生的理直氣壯,我只能軟弱地半舉起右手,暗自希望沒有被發現。兩秒鐘後默默把手放下,以為危機解除,結果卻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後排的男生唸出,以一種嘲諷的方式,語調上升、故意小聲卻讓全教室的人都聽見。
我聽見了,也知道所有人都聽見了。然而由於心虛而無法為自己分辯,窘地一句話也說不出來,於是只能面無表情看著講台,假裝什麼都沒聽到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